A.挥发性盐基总氮 B.过氧化值 C.K值 D.羰基价 E.丙二醛
A.赖氨酸、色氨酸、苏氨酸 B.组氨酸、蛋氨酸、缬氨酸 C.亮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 D.赖氨酸、组氨酸、亮氨酸 E.苏氨酸、赖氨酸、异亮氨酸
A.红方 B.豆腐 C.豆浆 D.素鸡 E.炒黄豆
A.花生酸(C20:0) B.硬脂酸(C18:0) C.棕榈酸(C16:0) D.癸酸(C10:0) E.辛酸(C8:0)
A.果糖 B.乳糖 C.核糖 D.水苏糖 E.棉籽糖
A.4.184kJ B.4.814kJ C.4.418kJ D.4.481kJ E.4.841kJ
与胶原蛋白合成有关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PP D.维生素C E.维生素B2
A.牡蛎肉 B.牛奶 C.蛋黄 D.海参 E.香菇
A.胆固醇 B.磷脂 C.饱和脂肪酸 D.单不饱和脂肪酸 E.多不饱和脂肪酸
维生素D的生理活性形式是()
A.维生素D3 B.维生素D2 C.24,25-(OH)2D3 D.1,25-(OH)2D3 E.25-(OH)D3
A.赖氨酸 B.谷氨酸 C.苏氨酸 D.色氨酸 E.缬氨酸
A.草酸 B.碳酸 C.磷酸 D.植酸 E.叶酸
A.营养价值 B.营养质量指数 C.营养素密度 D.能量密度 E.营养素供给量
A.0.43MJ B.0.66MJ C.0.83MJ D.0.88MJ E.0.94MJ
A.8~10g B.7~8g C.5~6g D.1.5~3g E.≤1g
A.10%~19% B.20%~29% C.30%~39% D.40%~49% E.50%~59%
A.菌落总数 B.致病菌 C.细菌菌相 D.食品细菌 E.大肠菌群最近似数
毒性和致癌性最强的黄曲霉毒素(AF)是 ()
A.AFB1 B.AFG1 C.AFM1 D.AFP1 E.AFQ1
A.便于运输 B.改变食品的品质 C.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 D.防止食品腐败变质 E.增加食品的花色品种
A.氨基甲酸酯类 B.拟除虫菊酯类 C.有机氯 D.有机汞 E.有机砷
A.糕点 B.矿泉水 C.酱油 D.咸鱼 E.牛奶
A.萝卜红 B.高粱红 C.红曲米 D.越橘红 E.辣椒红
A.苏丹红 B.胭脂红 C.赤鲜红 D.苋菜红 E.新红
A.6%~8% B.10%~13% C.15%~17% D.19%~21% E.23%~25%
A.细菌性食物中毒 B.动物性食物中毒 C.化学性食物中毒 D.有毒植物中毒 E.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
A.豆制品 B.海产品 C.蛋类 D.剩米饭 E.咸菜
A.神经系统 B.消化系统 C.血液系统 D.呼吸系统 E.泌尿系统
A.苦杏仁中毒 B.毒蕈中毒 C.白果中毒 D.亚硝酸盐中毒 E.四季豆中毒
A.就地销毁 B.就地封存 C.立即消毒 D.加热煮沸 E.消毒深埋
A.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审批发布 B.地方人民政府制定并发布 C.行业协会制定并发布 D.卫生部审批发布 E.企业自身批准发布
A.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 B.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 C.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 D.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 E.自然环境、生活居住环境、工作学习环境与人群健康
A.是异养型微生物 B.是草食动物 C.是肉食动物 D.可起着加工和再生产的作用 E.能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
A.人和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综合特性 B.生态系统对人健康影响的特性 C.人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综合特性 D.生态系统的综合特性 E.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的综合特性
A.在长暴露期后,趋于降低 B.在长暴露期后,趋于稳定 C.只要暴露期足够长,就会达到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的水平 D.只要生物半减期足够长,就会达到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的水平 E.只要暴露频度高,就会达到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的水平
下列哪个是大气中的二次污染物()
A.SO2 B.H2S C.CO2 D.O3 E.NO
A.克山病 B.氟斑牙 C.黑脚病 D.水俣病 E.克汀病
A.更换适宜的水源 B.防止环境污染 C.加强锻炼 D.补充机体缺乏的元素 E.对环境中过多元素进行降解
A.1~10岁 B.15~20岁 C.25~35岁 D.40~50岁 E.55~65岁
A.深井水 B.河流下游多发 C.青春期发病增加 D.男性患者多 E.家族遗传
A.影响人们的生活、居住、学习、工作 B.影响小气候 C.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表现为慢性、潜在性和功能上的不良影响 D.对新迁入居住的家庭成员的健康产生影响 E.影响小气候、日照、采光、噪声、绿化和空气清洁状况等
A.1.5~2.5m B.1.8~2.2m C.2.0~2.5m D.2.4~2.8m E.3.0~5.0m
A.S=0 B.S>0 C.S≥0 D.S<0 E.S≤0
A.光变应性皮炎 B.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C.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D.化妆品痤疮 E.色素沉着症
A.痤疮发生的时间 B.痤疮的类型和部位 C.化妆品接触史和施用的部位 D.所施用化妆品的卫生质量 E.施用化妆品的种类和频率
A.水中溶解氧为不饱和状态时,水中氧逐渐逸散到空气中的过程 B.水中溶解氧为不饱和状态时,空气中氧不断地溶解在地面水中的过程 C.水中溶解氧为饱和状态时,水中氧逐渐逸散到空气中的过程 D.水中溶解氧为饱和状态时,空气中氧不断溶解在地面水中的过程 E.地面水在不同的水温条件下,所含的氧量
A.浑浊度 B.硬度 C.总固体 D.溶解氧 E.氯化物
A.介水传染病 B.急性中毒 C.慢性中毒 D.公害病 E.恶性肿瘤
A.水草生长旺盛 B.微量元素减少 C.溶解氧含量明显减少 D.营养元素含量减少 E.硝酸盐含量过高
A.有机污染物 B.悬浮固体 C.总固体 D.氮、磷等营养物质 E.细菌
A.使鱼贝类产生特殊臭味 B.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 C.引起某些介水传染病的流行 D.使水体产生金属涩味或浑浊 E.可能引起水俣病的发生
A.上游100m至下游50m B.上游1000m至下游100m C.上游1000m至下游1000m D.上游50m至下游100m E.上游100m至下游1000m
A.骨骼肌酸痛 B.周围神经炎 C.智力低下 D.早产、死胎 E.视野缩小
通过哪种方式可以减少金属镉向农作物的转移()
A.加入石灰使pH增加,使其转化成难溶盐 B.加入Ca(OCl)Cl使pH增加,转化成难溶盐 C.加入硅酸使pH降低,转化成难溶盐 D.加入CaCl2使pH降低,转化成难溶盐 E.加入NaCl与镉元素结合
A.破伤风 B.伤寒 C.钩端螺旋体病 D.炭疽病 E.隐孢子虫病
A.污染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效应评价3部分 B.污染源调查评价、环境质量调查评价和环境效应调查评价3部分 C.污染源监测、环境监测和健康效应评价3部分 D.污染源调查和评价、环境监测、对人群健康影响调查3部分 E.污染源调查监测、环境监测、环境质量指数计算3部分
A.产品产量 B.急性毒作用阈浓度 C.慢性毒作用阈浓度 D.排放量和急性毒作用阈浓度 E.排放量和慢性毒作用阈浓度
A.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和村镇建设、发展和管理的依据 B.包括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 C.是城市或村镇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计划 D.是城市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E.以上都是
A.基因多态性 B.环境应答基因 C.环境基因组计划 D.单核苷酸多态性 E.代谢酶多态性
A.遗传 B.变化 C.突变 D.转换 E.颠换
A.显性致死 B.肿瘤 C.遗传性疾病 D.生殖毒性 E.增加遗传负荷
A.结晶紫抑菌试验阳性 B.抗紫外线照射能力减弱 C.自行合成组氨酸能力恢复 D.抗四环素作用 E.抗氨苄西林作用
A.前致癌物经代谢转化,最后生成的活性代谢产物为终致癌物 B.前致癌物经代谢转化生成的代谢产物叫终致癌物 C.细胞色素P450依赖性加单氧酶是最重要的代谢活化酶 D.终致癌物大多是亲电子剂 E.终致癌物具有直接与DNA反应的活性
A.氯乙烯 B.苯 C.己烯雌酚 D.石棉 E.4-氨基联苯
A.联苯胺 B.苯 C.氯乙烯 D.石棉 E.黄曲霉毒素
A.蒸馏水 B.生理盐水 C.羧甲基纤维素 D.苯并A.芘 E.维生素A
A.与化学物本身结构和理化性质有关 B.与接触的可能性有关 C.与接触剂量、吸收量有关 D.与吸收速率及频率有关 E.毒性越大,危险度越大
A.10% B.16% C.19% D.25% E.30%
A.水肿 B.干瘦 C.脂肪肝 D.无食欲 E.体重略有降低
A.猪油 B.鱼油 C.牛油 D.鸡油 E.可可脂
A.社会因素的恒常性和累积性 B.社会因素的独立性 C.社会因素的特异性 D.社会因素的跳跃性 E.社会因素的易变性
A.内容与客观现实不符合 B.是一种病理的信念 C.内容多与患者自身相关 D.内容受文化背景影响 E.受教育越高越容易出现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