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辅料 B.药品 C.新药 D.假药 E.劣药
A.氯氮卓 B.麦角胺咖啡因 C.地西泮 D.甲丙氨酯 E.氯胺酮
A.麻醉药品申购卡 B.麻醉药品使用卡 C.麻醉药品备案卡 D.麻醉药品购用印鉴卡 E.麻醉药品印鉴卡
A.二氢埃托啡 B.安钠咖 C.艾司唑仑 D.匹莫林 E.咖啡因
A.医务处根据需要批准行使的证书 B.临床科主任 C.主治医师以上职称 D.执业医师 E.获取麻醉药品处方权资格证书
A.制定各项政策提供依据 B.各项工作提供指导 C.合理分配卫生资源提供依据 D.打击假劣药品提供帮助 E.各项决策提供依据
A.营销手段 B.新药研究开发手段 C.生产手段 D.营销目标 E.生产目标
A.优化治疗方案 B.制定合理的报销制度 C.制定基本药物目录 D.制定医院协定处方集 E.定期遴选非处方药
A.优化治疗方案 B.掌握疾病谱的变化规律 C.提高诊断水平 D.改进工作态度 E.提高敬业精神
A.选择价格最低的治疗方案 B.选择价格最低的药品 C.选择最安全的治疗方案 D.选择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E.选择最经济的治疗方案
A.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B.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C.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D.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E.GLP-药物非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A.伦理委员会的审核 B.签署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C.为受试者提供丰厚的报酬 D.让受试者自己选择进入哪一个实验组 E.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时必须要有一个证明人在场
A.2000年5月1日 B.2000年12月1日 C.2001年5月1日 D.2001年12月1日 E.2002年12月1日
A.药品的副作用 B.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有害反应 C.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D.所有药物(包括未上市新药及已上市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E.不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A.Ⅰ类抗心律失常药能阻断心肌细胞膜快钠通道,抑制4相Na内流,降低自律性,减慢0相除极和减慢传导。 B.Ⅱ类抗心律失常药能阻断心脏β受体,降低窦房结、房室结和传导组织的自律性,减慢传导,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 C.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主要延长心房肌、心室肌及传导组织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对自律性无明显影响 D.Ⅳ类抗心律失常药阻滞心肌慢钙通道,抑制胞外Ca内流,减慢房室结传导,消除房室结区的折返激动 E.ⅠA类抗心律失常药对室上性心律失常疗效较好;ⅠB类和ⅠC类对室性心律失常作用较强
病历摘要:心血管系统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
A.Ⅰ类抗心律失常药能阻断心肌细胞膜快钠通道,抑制4相Na+内流,降低自律性,减慢0相除极和减慢传导。 B.Ⅱ类抗心律失常药能阻断心脏β受体,降低窦房结、房室结和传导组织的自律性,减慢传导,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 C.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主要延长心房肌、心室肌及传导组织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对自律性无明显影响 D.Ⅳ类抗心律失常药阻滞心肌慢钙通道,抑制胞外Ca2+内流,减慢房室结传导,消除房室结区的折返激动 E.ⅠA类抗心律失常药对室上性心律失常疗效较好;ⅠB类和ⅠC类对室性心律失常作用较强
A.可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 B.为经过灭菌处理的蒸馏水 C.注射用水不同于一般的药用纯化水,主要在于无菌 D.本品应采用密闭系统收集,于制备后24小时使用 E.为无色的澄明液体,无臭无味 F.可用做注射用无菌粉末的溶剂或注射液的稀释剂
A.有效成分含量低 B.有效成分本身有刺激性 C.含鞣质、钾离子等杂质 D.PH值不适宜 E.渗透压问题
A.pH值偏酸性 B.pH值中性 C.pH值偏碱性 D.可作为注射用水 E.热原检查合格
A.碘化钾作助溶剂,增加碘在水中的溶解度,是KI与碘形成络合物 B.助溶剂的浓度与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呈直线关系或呈不规则关系 C.助溶剂的浓度与难溶性药物形成可溶性盐或分子复合物而达到助溶目的 D.能增加难溶药物在水中溶解度而不降低其活性的物质称为助溶剂 E.助溶过程中,有时可产生起昙现象 F.苯甲酸作为助溶剂,使咖啡因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是由于苯甲酸与咖啡因形成分子复合物
A.糖浆 B.白芨胶 C.醇 D.乙二醇 E.水 F.甘油
A.乳剂 B.混悬剂 C.溶液剂 D.高分子溶液剂 E.溶胶剂 F.糖浆剂
A.混悬微粒半径 B.混悬微粒粒度 C.混悬微粒半径平方 D.混悬微粒密度 E.混悬微粒粉碎度 F.分散介质的粘度
A.混合 B.制粒 C.粉碎 D.干燥 E.整粒 F.压片
A.肠溶衣片在人工胃液中不崩解 B.糖衣片应在包衣前检查片重差异 C.缓释片应进行溶出度检查 D.凡检查含量均匀度的片剂不进行片重差异检查 E.口服片剂不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
A.制备过程禁用铁器 B.处方中加入液状石蜡是使滑石粉能粘附在颗粒表面,压片时不宜因振动而脱落 C.乙酰水杨酸在湿热条件下不稳定,可筛选结晶直接压片 D.硬脂酸美和滑石粉可联合选用作润滑剂 E.三种主药一起润湿混合会使熔点下降,压缩时产生熔融或再结晶现象,应分别制粒 F.乙酰水杨酸若用湿法制粒可加适量酒石酸溶液 G.最好选用乙酰水杨酸适宜粒状结晶与其它两种主药的颗粒混合
A.疏水性润滑剂用量过大 B.原辅料的弹性强 C.颗粒吸湿受潮 D.颗粒大小不匀 E.压速过快 F.硬脂酸镁过量 G.粘合剂的用量不足
A.本品为O/W型乳膏 B.采用硬脂酸、甘油、硬脂酸甘油酯为乳化剂 C.加入水杨酸时,基质温度宜低 D.凡士林可克服基质使用时干燥的缺点,有利于角质层水合而有润滑作用 E.避免与铁或其他重金属器具接触
A.清洗、擦干皮肤后涂药 B.轻轻按摩使药入皮肤 C.能提高疗效涂厚层 D.霜剂宜用于头皮和其他多毛发部位 E.用膏霜后覆塑膜可水化而促进吸收
A.水溶液药物的穿透能力弱于脂溶性药物 B.溶解态药物的穿透能力微粉混悬态药物 C.药物的分子量越大,越易吸收 D.皮肤破损可增加药物的吸收 E.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是影响吸收到内在因素
A.制备复方碘溶液时,由于碘具有腐蚀性,在常温下易挥发,故称取时应快,切勿触及皮肤 B.制备复方碘溶液时,加碘化钾,起增溶作用 C.复方碘溶液处方中,碘化钾为助溶剂 D.碘难溶于水,易挥发,加入碘化钾可与碘生成HI3络合物,该络合物易溶于水,不挥发 E.制备复方碘溶液时,溶解碘化钾的水尽量少,以使其形成高浓度溶液,碘才容易形成络合物而溶解。 F.制备复方碘溶液时,加碘化钾,起潜溶作用
A.加入潜溶剂 B.调节药液PH C.加入助溶剂,例如:表面活性剂 D.加入增溶剂形成络合物 E.制成盐类 F.引入亲水基团
病历摘要:复方碘溶液处方:碘50g、碘化钾100g、蒸馏水适量、共制成1000ml
A.真溶液<乳浊液<胶体溶液<混悬液 B.胶体溶液<真溶液<乳浊液<混悬液 C.真溶液<胶体溶液<乳浊液<混悬液 D.胶体溶液<真溶液<混悬液<乳浊液
A.<1nm B.1~10nm C.1~100nm D.10~100nm E.100~500nm F.0.1~1μm
A.填充剂 B.吸收剂 C.润湿剂 D.粘合剂 E.崩解剂 F.润滑剂
A.内加法 B.混合法 C.滚压法 D.外加法 E.内、外加法 F.重压法
A.崩解时限 B.微生物限度 C.片重差异 D.含量均匀度 E.稳定性 F.溶出度
A.中和反应 B.氧化反应 C.重氮化反应 D.偶合反应 E.络合反应
A.富马酸酮替芬分子具强碱性基团 B.富马酸酮替芬分子具弱碱性基团 C.富马酸酮替芬在盐酸滴定液中容易分解 D.富马酸酮替芬在水中不易溶解
A.鉴别饱和碳氢化合物 B.利用紫外光谱的参数鉴别分子中具有双键,特别是含共轭系统的化合物 C.分离复杂的混合物 D.测定药物含量 E.检查药物纯度
A.硅胶板加EDTA B.硅胶板加醋酸盐 C.展开剂中加二乙胺或氨水 D.展开剂中加稀醋酸 E.使用聚酰胺板
病历摘要:中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的药物质量控制方法及附录内容
A.可见异物 B.粒度 C.金属性异物 D.沉降体积比 E.无菌
A.细菌的培养温度为30~35℃ B.控制菌培养温度为23~28℃ C.玫瑰红钠培养基用于霉菌和酵母菌计数 D.鼻用制剂不得检出大肠埃希菌 E.具抑菌活性的供试品不必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
A.阴道泡腾片须检查发泡量 B.薄膜衣片应在包衣后检查重量差异 C.凡检查溶出度、释放度的片剂,不再进行崩解度检查 D.咀嚼片须进行崩解度检查 E.所有片剂均需检查重量差异
A.红外光谱以波数(cm-1)为横坐标,以透光率(T%)为纵坐标 B.鉴别真伪时,供试品的红外光谱应与《药品红外光谱集》或对照品进行比对 C.本法还可应用于异构体、晶型检查 D.本法不适用于固体样品
A.注射剂应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并符合规定 B.加有抑菌剂的注射剂不须进行无菌检查 C.静脉注射用无菌粉末须检查不溶性微粒 D.各品种注射液可用细菌内毒素检查代替热原检查 E.注射用无菌粉末须检查含量均匀度或装量差异
A.应检查溶出度或崩解时限 B.测定软胶囊装量差异时,必须用小刷刷净囊壳内壁附着的药物和辅料 C.阿莫西林胶囊的溶出度测定介质是纯化水 D.溶出介质的温度应恒定在37℃±0.5℃ E.肠溶胶囊的释放度包括酸中释放量和缓冲液(pH6.8)中释放量
A.碱性碘化汞钾试液 B.硫代乙酰胺试液 C.硫化钠试液 D.硫化氢试液 E.硫酸钠试液
A.碳酸盐 B.碳酸氢盐 C.硝酸盐 D.草酸盐 E.乳酸盐
病历摘要:药物进入人体后,会经历一系列的运动和体内过程,如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A.皮肤给药除脂溶性大的以外都不易吸收 B.皮下或肌注给药通过毛细血管壁吸收 C.口服给药通过首过效应消除而吸收减少 D.舌下或肛肠给药可因肝破坏而效应下降 E.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A.血脑屏障作用 B.胎盘屏障作用 C.药物剂型 D.给药途径 E.药物的脂溶性和组织亲和力 F.组织器官血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