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麻疹 B.水痘 C.伤寒 D.狂犬病 E.肺炭疽病
A.健康携带者 B.潜在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不典型病例
A.病原体的数量 B.病原体的毒力 C.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D.病原体的侵袭力 E.机体的抵抗能力
A.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免疫性 B.有传染源、传染性、易感人群 C.有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D.有病原体、流行性、易感性 E.有传染性、流行性、免疫性
A.传染期 B.恢复期 C.临床症状期 D.前驱期 E.潜伏期
A.临床症状、体检及生化检查 B.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 C.临床资料、疫苗注射情况、实验室检查 D.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病原学检查 E.流行病学的检查,病原学检查
A.一般治疗和特效治疗 B.治疗、护理和消毒隔离 C.病原治疗和消毒隔离 D.对症治疗、康复治疗和中药治疗 E.病原治疗、康复治疗和中药治疗
A.隔离治疗病人 B.隔离治疗带菌者 C.切断传播途径 D.疫苗预防接种 E.接触者预防服药
A.转移因子 B.丙种球蛋白 C.高价免疫球蛋白 D.减毒活疫苗或灭活疫苗 E.中药预防
A.菌苗 B.灭活死疫苗 C.减毒活疫苗 D.类毒素 E.抗毒素
A.HAV和HBV B.HBV和HCV C.HCV和HEV D.HDV和HBV E.HEV和HAV
A.HAV属RNA病毒 B.HBV属DNA病毒 C.HCV属RNA病毒 D.HDV是缺陷病毒,属DNA病毒 E.HEV属RNA病毒
A.肝内淤胆 B.肝细胞局灶性坏死 C.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 D.汇管区单核细胞浸润 E.肝细胞广泛坏死
A.甲型肝炎30天(15~45天) B.乙型肝炎70天(30~180天) C.丙型肝炎50天(15~150天) D.丁型肝炎未定 E.戊型肝炎40天(10~70天)
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000U/L B.肝性脑病 C.深度黄疸 D.肝脏迅速缩小 E.腹水肠胀气
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 B.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 C.γ-球蛋白明显升高 D.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E.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
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 B.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 C.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 D.胆碱酯酶活力升高 E.血清胆红素升高
A.AST B.ALT C.AKP D.γ-谷氨酰转肽酶 E.乳酸脱氢酶
A.维生素K吸收障碍 B.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C.凝血因子消耗增加 D.血小板减少 E.毛细血管脆性增加
A.两者均为自身抗体 B.两者均为保护性抗体 C.抗-HBs为自身抗体,抗-HBc为保护性抗体 D.抗-HBs为保护性抗体,抗-HBc不是保护性抗体 E.抗-HBs不是保护性抗体,抗-HBc为保护性抗体
A.抗-前S抗体 B.HBsAg C.HBV-DNA D.抗-HBe E.抗-HBcIgG
A.HBV-DNA B.PHSA-R C.DNA-P D.HBsAg E.高浓度抗-HBc,IgM
A.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B.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C.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D.HBsAg(+)、HBeAg(+)、抗-HBc(+) E.HBsAg(+)、抗-HBe(+)、抗-HBc(+)
A.血清ALT升高 B.HBeAg阳性 C.HBV-DNA阳性 D.有自身免疫性疾病 E.血清胆红素正常
A.急性肝炎予以保肝及支持治疗 B.急性丙型肝炎可以予以抗病毒治疗 C.慢性肝炎抗病毒治疗基础上进行综合治疗 D.重型肝炎予以支持对症治疗 E.各型肝炎都应积极寻找肝源,准备进行肝移植
A.拉米夫定为一种逆转录酶抑制剂,具有抑制HBV复制的功能 B.适用于急性乙型肝炎 C.拉米夫定不能清除乙肝病毒感染细胞核内的cDNA D.治疗期间可能出现乙肝病毒变异 E.拉米夫定为核苷类抗病毒药物
A.飞沫 B.血液 C.虫媒 D.粪便 E.接触
A.血常规 B.尿常规 C.大便常规 D.病毒分离培养 E.影像学检测
A.A型流感病毒 B.B型流感病毒 C.C型流感病毒 D.D型流感病毒 E.E型流感病毒
A.1~3天 B.7~10天 C.10~15天 D.15~30天 E.1~2个月
A.细菌 B.立克次体 C.病毒 D.螺旋体 E.支原体
A.是自然疫源性疾病 B.野生鼠类是主要传染源 C.病原体是RNA病毒 D.可经呼吸道传播 E.每年7~9月份为流行高峰
A.全身毛细血管中毒性损害 B.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损害及急性出血 C.微血管的内皮细胞损伤 D.小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 E.全身性小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
A.毛细血管脆性增加 B.毛细血管损伤 C.血小板减少 D.凝血机制障碍 E.血液浓缩
A.发热期→低血压期→多尿期→少尿期→恢复期 B.发热期→多尿期→低血压期→少尿期→恢复期 C.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D.发热期→中毒期→低血压期→少尿期→恢复期 E.发热期→出疹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A.发热,休克,少尿 B.出血,休克,肾损害 C.发热,出血,肾损害 D.发热,出血,“三痛” E.休克,少尿,“三痛”
A.白细胞总数增高 B.血小板减少 C.血红蛋白下降 D.中性粒细胞增多 E.出现异型淋巴细胞
A.白细胞计数增高 B.类白血病样反应 C.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以至消失 D.异常淋巴细胞增多 E.血小板减少
A.临床上表现有“三痛”和“三红” B.血象中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C.尿中可见膜状物 D.临床上有三大主症:发热,出血,肾损害 E.特异性IgM抗体1:20以上
A.发热期可用解热镇痛剂退热 B.低血压休克期应以血管活性药治疗为主 C.病程第7天后可用肝素抗凝治疗 D.无尿者可用甘露醇静推促进利尿 E.病程4天内可用抗病毒治疗
A.稳定内环境 B.无消化道出血时可进行导泻疗法 C.腹膜或血液透析 D.促进利尿 E.宜高糖、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
A.防鼠、灭鼠 B.防螨、灭螨 C.预防接种 D.注射球蛋白 E.防止皮肤破损
A.性接触 B.注射 C.虫媒 D.母婴 E.器官移植
A.50岁以上的人 B.男性同性恋 C.性乱者 D.静脉药瘾者 E.多次输血者
A.T淋巴细胞 B.B淋巴细胞 C.抑制性T细胞 D.辅助性T细胞 E.巨噬细胞
A.6个月 B.2~10年(平均5年) C.l~2年 D.3~4个月 E.3~5天
A.急性感染 B.前驱期 C.无症状感染 D.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 E.艾滋病
A.AIDS B.SARS C.ARDS D.HFRS E.以上都不对
A.轮状病毒 B.冠状病毒 C.衣原体 D.支原体 E.以上都不对
A.隐性感染者 B.病人 C.潜伏期感染者 D.慢性感染者 E.病毒携带者
A.近距离飞沫传播 B.接触传播 C.气溶胶传播 D.虫媒传播 E.体液传播
A.北京 B.广东 C.香港 D.内蒙古 E.山东
A.发热 B.头痛、全身酸痛、乏力 C.干咳、少痰 D.呼吸道卡他症状 E.胸闷
A.1~3天 B.2~10天 C.5~7天 D.14天 E.l个月
A.CT检查 B.B超检查 C.血清检查 D.X线检查 E.病毒分离培养
A.血白细胞降低 B.抗菌药物治疗无效 C.刚从“非典”疫区返回 D.临床症状体征和胸部影像学改变 E.用激素治疗后病情缓解
A.对症支持治疗 B.抗病毒治疗 C.激素治疗 D.抗菌治疗 E.以上都不对
A.按甲类管理 B.按乙类管理 C.按丙类管理 D.各级医疗机构自行决定 E.各省级卫生管理机构自行决定
A.空气传播 B.食物传播 C.水传播 D.动物咬伤传播 E.血液传播
A.前驱期常有发热、头痛、乏力等症状 B.前驱期持续2~4天 C.恐水是本病的特殊症状 D.兴奋期可持续3~7天 E.麻痹期持续6~18小时
A.狂犬病是传染病中最凶险的疾病 B.一旦发病,预后极差 C.心力衰竭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D.严格隔离患者,预防唾液等污染 E.对狂躁者可用镇静剂,如地西泮或苯巴比妥
A.奈瑟菌属 B.仅存在于人体的细菌 C.严格的需氧菌 D.革兰阳性菌 E.在普通培养基上不能生长
A.2~3天 B.10~15天 C.16~20天 D.21~30天 E.l个月以上
A.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 B.病菌由飞沫直接经空气传播 C.冬春季流行 D.6个月~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E.以上均是
A.血管脆性增强 B.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C.血小板减少 D.小血管炎致局部坏死及栓塞 E.凝血功能障碍
A.变质性 B.液性炎 C.纤维素性炎 D.化脓性炎 E.增生性炎
A.属于化脓性脑膜炎的一种 B.病原菌由鼻咽部侵入 C.病原菌侵入人体内仅个别发展为流脑 D.病原菌为革兰染色阴性 E.皮肤瘀点主要是由于休克或DIC所致
A.外观浑浊 B.白细胞计数增高 C.蛋白质含量增高 D.可以找到格兰阴性双球菌 E.糖含量增高
A.高热、头痛、呕吐 B.皮肤有瘀点及瘀斑 C.脑膜刺激征(+) D.脑脊液细胞数明显增高 E.脑脊液中检出脑膜炎球菌
A.青霉素G B.磺胺嘧啶 C.氯霉素 D.氨苄西林 E.庆大霉素
A.控制感染 B.控制DIC C.纠正休克 D.冬眠疗法 E.禁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A.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 B.20%甘露醇液静脉推注 C.注射山梗菜碱 D.立即行气管切开 E.使用人工呼吸机
A.早期发现和隔离治疗病人 B.流行期间儿童可以到拥挤的公共场所 C.对接触者不必给予处置 D.密切接触者需观察3天 E.脑膜炎球菌A群多糖体菌苗保护率为50%
A.沙门菌病D族 B.在水中存活2~3周,在粪便中存活1个月 C.煮沸立即被杀死 D.消毒饮水余氯每升达0.2~0.4mg时,可迅速致死 E.有菌体和鞭毛两种抗原,且均产生相应的抗体
A.伤寒的极期病人 B.潜伏期末的病人 C.恢复期带菌者 D.缓解期带菌者 E.慢性带菌者
A.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 B.心肌坏死 C.骨髓受抑制 D.全身单-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 E.肝细胞广泛坏死
A.肝、胆囊 B.肠系膜淋巴结 C.结肠 D.回肠下段集合淋巴结与孤立淋巴滤泡 E.乙状结肠
A.血培养 B.骨髓培养 C.粪便培养 D.尿培养 E.胆汁培养
A.大量退热药 B.乙醇擦浴 C.温水擦身 D.头放冰袋 E.降低室温
A.早期隔离和治疗病人 B.检出带菌者,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C.伤寒菌苗预防接种 D.疫区消毒 E.切断传播途径
A.福氏痢疾杆菌 B.宋内痢疾杆菌 C.鲍氏痢疾杆菌 D.舒氏痢疾杆菌 E.志贺痢疾杆菌
A.呼吸道 B.消化道 C.虫媒传播 D.血液 E.接触传播
A.细菌侵入量多 B.细菌毒力强 C.细菌侵入数量多且毒力强 D.特异性体质对细菌毒素呈强烈过敏反应 E.特异性体质对细菌的强烈过敏反应
A.盲肠 B.回肠末端 C.直肠和乙状结肠 D.升结肠 E.降结肠
A.稀水样 B.米泔水样 C.鲜血便 D.黏液脓血便 E.灰白色便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6个月 E.12个月
中毒性痢疾的临床特征,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急性高热,惊厥,昏迷 B.迅速休克与呼吸衰竭 C.腹痛、腹泻轻,肠道症状可不明显 D.大便常规正常,脑脊液化验正常 E.多发生在儿童
A.细菌性痢疾 B.阿米巴痢疾 C.急性胃肠炎 D.流行性脑脊髓炎 E.霍乱
A.大便常规 B.大便细菌培养 C.血常规 D.乙状结肠镜 E.血液培养
A.四环素 B.氯霉素 C.链霉素 D.诺氟沙星 E.磺胺脒
A.控制抽搐 B.兴奋呼吸中枢 C.解除肠道痉挛 D.抑制频繁的腹泻 E.解除微循环痉挛
A.鞭毛 B.菌毛 C.荚膜 D.肠毒素 E.内毒素
A.生活接触 B.食物传播 C.苍蝇媒介 D.水型传播 E.带菌动物传播
A.霍乱肠毒素 B.霍乱内毒素 C.腺苷酸环化酶 D.透明质酸酶 E.蛋白水解酶
A.含大量脱落上皮细胞 B.含大量黏液 C.含大量胃肠黏膜 D.缺乏胆汁 E.缺乏胃酸
A.畏寒、发热 B.声音嘶哑 C.剧烈腹泻,继之呕吐 D.腹部绞痛 E.腓肠肌痉挛
A.寒战、高热、急性起病 B.先泻后吐 C.无痛性腹泻 D.米泔水样吐泻物 E.严重者有痛性肌肉痉挛
A.血培养 B.血清凝集试验 C.大便悬滴镜检 D.大便碱性蛋白胨增菌培养 E.大便涂片革兰染色镜检
A.无痛性腹泻 B.米泔水样泻吐物 C.痛性肌肉痉挛 D.霍乱血清凝集反应 E.吐泻物检查霍乱弧菌
A.大量口服补液 B.有效抗菌治疗 C.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 D.禁食 E.快速静脉补液
A.3000~4000ml B.4000~8000ml C.8000~12000ml D.1000~2000ml E.以上都不对
A.杀死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 B.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杀死全部微生物 C.防止细菌生长繁殖,细菌一般不死亡 D.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 E.抑制细菌生长繁殖,最后杀死细菌
A.臭氧 B.环氧乙烷 C.醛类 D.苯扎溴铵 E.过氧化氢
A.该病传染性的大小 B.病程的长短 C.病情的严重程度 D.潜伏期的长短 E.各病排出病原体的最长期限
A.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B.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C.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 D.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 E.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