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石膏 B.朱砂 C.虎杖 D.含碱性成分的中药 E.黄药子
A.肝 B.心 C.脾 D.肾 E.肺
A.舌乳头增生、肥大 B.芒刺干燥,多属热邪亢盛 C.舌尖有芒刺,多属心火亢盛 D.舌边有芒刺,多属肝胆火盛 E.舌中有芒刺,多属脾胃热盛
A.热盛 B.寒盛 C.气虚 D.血瘀 E.阴虚
A.正治与反治 B.急则治其标 C.缓则治其本 D.扶正祛邪 E.标本兼治
A.牛黄上清丸 B.附子理中丸 C.安宫牛黄丸 D.舒肝丸 E.梅花点舌丸
A.维吾尔族用的药物 B.生长于维吾尔地区的药物 C.为维吾尔专用,非中医传统药物 D.在维吾尔医理论指导下,通过药性及功能分类而进行配制和应用的药物 E.在维吾尔地区加工的药物
A.鼻塞、流涕、喷嚏 B.舌苔薄白 C.咳嗽、头痛 D.恶寒、发热 E.全身不适、脉浮
A.50% B.75% C.97% D.98% E.99%
A.相生关系 B.相乘关系 C.相克关系 D.相侮关系 E.不正常的相克关系
A.从手走头 B.从足走胸 C.从足走腹 D.从头走足 E.从胸走手
A.热证 B.寒证 C.肾虚 D.血虚受风 E.精血不足
A.1~2cm B.2~4cm C.3~5cm D.5~8cm E.6~10cm
A.《神农本草经》 B.《伤寒论》 C.《黄帝内经》 D.《瘟疫论》 E.《巢氏病源》
A.速尿 B.阿托品 C.青霉素 D.氨茶碱 E.氢化可的松
A.包括8种正常气质(热、湿、寒、干、干热、湿热、湿寒、干寒)和8种异常气质 B.包括四种正常体液(胆汁质、血液质、黏液质、黑胆质)和四种异常气质 C.包括生命力、精神力(12种)和自然力 D.包括说明健康必要的8种条件 E.包括七诊(除了望、闻、问、切以外,还有尿诊、便诊和痰诊),其中对脉诊、尿诊较为重视
A.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0~7.0)×10 9/L,百分数50%~70% B.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2~0.5)×10 9/L,百分数0.5%~5% C.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0.1)×10 9/L,百分数0%~1% D.淋巴细胞绝对值(0.8~4.0)×10 9/L,百分数20%~40% E.单核细胞绝对值(0.12~0.8)×10 9/L,百分数4%~8%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A.可成瘾的中药 B.副作用大的中药 C.作用剧烈的中药 D.有刺激性的中药 E.毒性剧烈,治疗量与中毒量相近,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中药
A.±1%以内 B.±2%以内 C.±3%以内 D.±4%以内 E.±5%以内
A.-4℃~8℃ B.0℃~10℃ C.2C~10℃ D.4℃~10℃ E.4℃~8℃
A.每次1.5~3g,一日2~3次 B.每次3~5g,一日3~4次 C.每次5~10g,一日1~2次 D.每次5~10g,一日3~4次 E.以上均不是
A.供鼻腔外用 B.喷鼻前先呼气 C.头部稍向前倾斜,保持坐位 D.喷药后将头尽力向前倾,置于两膝之间,10秒后坐直,使药液流入咽部,用嘴呼吸 E.用毕后可用凉水冲洗喷头
A.以邪实为主要矛盾,但正气已衰的虚实兼夹证 B.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 C.以正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也不盛的虚性病 D.以正虚为主要矛盾,且邪气较为强盛的虚性病 E.以上均不是
A.麸炒品 B.烫制品 C.清炒品 D.煅制品 E.生品
A.葱 B.醋 C.蒜 D.白萝卜 E.蟹肉
A.防恶劣的气味 B.防灰尘污染 C.防意外事故 D.防挥发 E.配伍禁忌
A.含甘草类中药复方 B.含柴胡类中药复方 C.含干姜类中药复方 D.含人参类中药复方 E.含大枣类中药复方
A.表证 B.里证 C.寒证 D.热证 E.虚证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气化作用
A.外感病因 B.内伤病因 C.其他病因 D.内生五邪 E.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A.脑、心、肝 B.生命力、精神力、自然力 C.热、湿、寒 D.肝、肺、胃 E.气质失调型疾病、形状改变型疾病、结构损伤型疾病
A.必须按照消防管理要求,贮藏在安全的地点 B.在夏天,应防止自燃 C.空气要流通 D.防止自燃方法主要是药材应干燥 E.层层堆置重压,堆置层间可无限制
A.川乌 B.厚朴 C.附子 D.吴茱萸 E.天南星
A.病去而体虚 B.病势好转或痊愈 C.病势缠绵迁延而难愈 D.病势恶化,甚则死亡 E.以上均不是
A.沉淀 B.霉变 C.酸败 D.虫蛀 E.挥发
A.气虚 B.血虚 C.阴虚 D.阳虚 E.阴阳两虚
A.咳嗽 B.胸痹 C.不寐 D.胃痛 E.便秘
A.甘味 B.酸味 C.咸味 D.苦味 E.辛味
A.4.9~9g B.0.5~2g C.5~10g D.0.6~1.5g E.6~12g
A.易发肿疡 B.多夹湿 C.善行而数变 D.易伤肺 E.易伤阳气
A.咸味 B.酸味 C.苦味 D.涩味 E.油味
A.在体合脉 B.在体合筋 C.在体合肌肉 D.在体合骨 E.在体合皮
A.医院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组 B.药物不良反应专家咨询委员会 C.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D.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E.世界卫生组织的药物监测合作中心
A.鳞片 B.明天麻 C.田三七 D.陈皮 E.苦杏仁
A.中焦 B.下焦 C.胸中 D.脉中 E.胸外
A.痈 B.疽 C.疔 D.疖 E.斑
A.<5.18mmol/L(200mg/dL) B.<5.81mmol/L(200mg/dL) C.5.18~6.21mmol/L(200~239mg/dL) D.>6.21mmol/L(239mg/dL) E.≥6.22mmol/L(240mg/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