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萜类化合物 B.蛋白质类化合物 C.多糖类化合物 D.甾体化合物 E.鞣酸类化合物
A.药物作用的归属 B.药物作用的好坏 C.药物作用的定位 D.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 E.药物的特性
A.烘干、晒干均不适宜的,用"阴干"或"晾干"表示 B.不宜用较高温度烘干的,则用"晒干"或"低温干燥"(一般不超过60℃)表示 C.少数药材需要短时间干燥,则用"暴晒"或"及时干燥"表示 D.不宜用较低温度干燥的,则用"晒干"或"高温干燥"表示 E.烘干、晒干、阴干均可的用"干燥"表示
A.苯胺类 B.芳氮杂环类 C.脂胺类 D.季铵类 E.酰胺类
A.挥发油也称精油,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可随水蒸气蒸发、与水不相混溶的挥发性油状液体 B.大多具有芳香嗅味,并且有多方面较强的生物活性 C.具有止咳、平喘、祛痰、消炎、祛风、健胃、解热、镇痛、解痉、杀虫、抗癌、利尿、降压和强心等药理作用 D.常温下大多为无色或淡黄色的透明液体,少数具有其他颜色,如佛手油显红棕色,桂皮油显蓝色 E.常温下,可自然挥发
A.为无色结晶,具有挥发性 B.为有机仲胺衍生物,碱性较强 C.溶解性与一般的生物碱相同 D.可溶于水 E.能溶解于氯仿、乙醚、苯及醇类溶剂
A.斑蝥中主要含单萜类成分为:斑蝥素 B.斑蝥素为斑蝥的有效成分,也是毒性成分 C.斑蝥中的斑蝥素具有抗癌作用 D.水蛭主含蛋白质,含有19种氨基酸 E.水蛭素为水蛭的主要有效成分
A.相似者易于吸附 B.相似者相溶 C.极性差别大者易于吸附 D.相似者不易吸附 E.极性差别小者不易吸附
A.酸催化水解 B.碱催化水解 C.酶催化水解 D.氧化裂解 E.全甲基化酸催化水解
A.具有挥发性 B.具有内酯环 C.具有强亲水性 D.具有强亲脂性 E.含有酚羟基
A.HPLC法 B.TLCS法 C.GC法 D.UV-Vis E.Liebermanm法
A.20kg B.30kg C.15~20kg D.10~15kg E.5kg
A.10~15kg B.20~25kg C.25~30kg D.15kg~20kg E.30~35kg
A.微量元素和溶出率变化不大 B.可使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分解 C.三糖苷地黄苷D几乎不分解 D.氨基酸含量增加 E.部分多糖和低聚糖可水解转化为单糖
A.醋鳖甲时,当炒至外表淡黄色,质酥脆时,取出,筛去砂,趁热投入醋液中稍浸,捞出,干燥,捣碎 B.醋鳖甲质变酥脆,易于粉碎即煎出有效成分,并能矫臭矫味 C.醋制能增强药入肝消积、软坚散结的作用 D.鳖甲炮制后蛋白质含量明显提高 E.炮制后Zn、Fe、Se及Ca的含量明显提高
A.麦麸 B.蛤粉 C.滑石粉 D.纸 E.面粉
A.核对文献→观察植物形态→核对标本 B.核对标本→核对文献→观察植物形态 C.核对文献→核对标本→观察植物形态 D.观察植物形态→核对文献→核对标本 E.观察植物形态→核对标本→核对文献
A.8~13 B.8~16 C.7~9 D.3~8 E.5~10
A.调节pH值 B.驱逐氧气 C.改变溶剂 D.降低温度 E.制成干燥固体
A.凡士林7份,液状石蜡1份,羊毛脂2份 B.凡士林6份,液状石蜡、羊毛脂各2份 C.凡士林8份,液状石蜡、羊毛脂各1份 D.凡士林4份,液状石蜡、羊毛脂各3份 E.凡士林6份,液状石蜡1份、羊毛脂各3份
A.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栓,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流动力学 B.镇痛、抗炎 C.调节免疫功能、抗病原微生物 D.改善微循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E.影响造血系统,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栓,改善血流动力学
A.肉桂 B.地黄 C.麻黄 D.郁金 E.白及
A.金银花 B.洋金花 C.款冬花 D.丁香 E.红花
A.甜瓜蒂 B.橘络 C.龙眼肉 D.地肤子 E.柿蒂
A.类圆球形,两端平 B.椭圆形 C.背面有5条微隆起的纵棱线 D.背面有5条薄而明显的突起纵棱 E.黄红色或淡红色
A.甘露醇 B.麦角甾醇 C.生物碱 D.维生素 E.卵磷脂
A.冬末春初花未开放时采收,除去枝梗及杂质,阴干 B.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 C.当花蕾由绿色转红时采摘,晒干 D.夏初花开放前采收,干燥 E.5~6月采取未开放的花蕾,置通风处阴干
A.糖 B.皂苷 C.有机酸 D.生物碱 E.甾体苷元
A.《五十二病方》 B.《神农本草经》 C.《诗经》 D.《证类本草》 E.《本草纲目》
A.秋、冬季 B.果实成熟时 C.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 D.花含苞待放时 E.全年均可
A.浸渍法 B.渗漉法 C.煎煮法 D.回流提取法 E.水蒸气蒸馏法
A.何首乌 B.桃仁 C.郁李仁 D.芦荟 E.决明子
A.喜树碱 B.石蒜碱 C.氧化苦参碱 D.麻黄碱 E.槟榔次碱
A.二氢黄酮 B.异黄酮 C.黄酮 D.花色素 E.查耳酮
A.单萜 B.倍半萜 C.二萜 D.三萜 E.四萜
A.二氢黄酮 B.黄酮苷 C.3-OH和5-OH黄酮 D.查耳酮 E.邻二酚羟基黄酮
A.1% B.2% C.3% D.4% E.5%
A.可使药物增强或产生止血、止泻作用 B.增强疗效、缓和药性、矫臭矫味 C.增强药物的健脾止泻作用、降低毒性、矫正不良气味 D.增强疗效,便于调剂和制剂;降低毒性,便于去毛;矫臭矫味 E.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增强活血通络作用,矫臭去腥
A.复制 B.发芽 C.发酵 D.蒸 E.煮
A.费休法 B.烘干法 C.减压干燥法 D.甲苯法 E.气相色谱法
A.先加"轻者"后加"重者" B.先加"重者"后加"轻者" C.配制1:10的倍散 D.配制1:100或1:1000的倍散 E.配制1:10000以下的倍散
A.不溶性固体药物制备软膏加入基质的方法 B.水溶性药物制备软膏加入基质的方法 C.中药浸出制剂制备软膏加入基质的方法 D.含有共熔成分制备软膏加入基质的方法 E.含有挥发性药物或热敏性药物制备软膏加入基质的方法
A.茶剂 B.茶块 C.袋泡茶 D.锭剂 E.膏剂
A.pH低 B.胃排空速率减小时 C.pH值高 D.油/水分配系数大 E.油/水分配系数小
A.发汗 B.泻下 C.抗毒素 D.调节子宫平滑肌 E.利胆
A.二硫化铁 B.含水硅酸镁 C.三氧化二铁 D.二硫化二砷 E.碳酸锌
A.髓部异常复合维管束的形成层成环,其射线呈星状射出 B.皮部有4~11个类网形异常维管束环列 C.黄白色小点排列成数轮同心环 D.草酸钙方品或簇晶 E.朱砂点
A.钜蚓科 B.芫青科 C.壁虎科 D.鳖蠊科 E.眼镜蛇科
A.安徽、湖北、四川 B.辽宁、河北、内蒙古 C.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 D.广东、云南、海南 E.江西、四川、湖北